文/徐晓军
很多时候,与一物一事一人的相遇,往往是一种机缘巧合,我与西湖龙井茶的相遇就是如此。如果没有这个初夏与龙井茶在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意外邂逅,也就不会有后续的深入寻访了解。
晨光初露时,九溪十八涧的水声已先于群山醒来了。溪流始发于杨梅岭,一路随山势下行。至此绿树夹溪,溪流潺潺,淙淙之声伴着林间鸟鸣,唤醒周边万物。脑际也逐渐浮现出清末学者俞樾“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东东泉,高高下下树”的诗句。不一会儿,成片的茶园,一垄一垄的茶树,也露出了清婉的面容。原以为只是普通的茶园茶树,边上立着的“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碑石却提醒我,这是名满天下的“西湖龙井茶”。只见那些茶树优雅地开枝张叶,伴朝霞沾雨露,在“九溪烟树”的雾霭中吮吸天地间的灵气。
既见龙井茶,何不趁机去访龙井村呢?我沿着九溪十八涧溯流而上,时而踏石而过,时而涉水徐行。转过几道山弯,就到了龙井村。龙井村北邻北高峰、狮峰山,南接九溪十八涧,东望西湖美景,群山环抱,生态优越。西北的天竺峰如屏风阻隔寒天北风,南面九溪直通钱塘江,将湿润的东南风引入山谷,雨水丰沛,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里的村舍依着山势层叠错落,空气里似乎也沉淀着经年茶香,沁人心脾。
在一块刻写着“龙井问茶”的大石前稍稍驻足,然后缓缓拾级而上。来到胡公庙前,见到了赫赫有名的“十八棵”。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访龙井,在胡公庙品了西湖龙井茶后赞不绝口,遂将庙前18棵茶树封为“御茶”。此际,18棵古茶树静立于围护的石栏之中,勾起人们对于帝王采茶品茶之景的想象。在村里闲走,差不多家家有茶园,家家能制茶,不少农户门前挂着“龙井问茶”的木匾。据载,早在唐代,西湖群山就已产茶,而龙井茶始有其名则在元代。元代诗人虞集在《次邓文原游龙井》诗中有“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之句。而关于“龙井茶”名字的记载,明代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
寻访西湖龙井茶,梅家坞也是一个必去之地。梅家坞有“十里梅坞”之称,西湖龙井茶“狮龙云虎梅”,其中这个“梅”字,说的就是梅家坞。对我来说,梅家坞算是故地重游了。择一较为雅致的茶室,临窗而坐,窗外青山如黛,绿意扑面。店家泡上一杯新茶,向我介绍泡茶知识,比如说泡茶的水温有讲究:“太烫则茶死,不足则不开。”他用的是85℃的山泉水。但见茶色嫩绿清透,入口甘醇,不由让人心情大好。
记得若干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曾来此喝茶游玩。当时正是采茶季,我在村中窄巷里转悠,忽闻沙沙声起。一户农房门内,一位老者端坐锅前凝神炒茶,双手在铁锅中翻飞,竟不觉生人在侧。直至茶炒好了,满室茶香,他才微微向我颔首示意。我也看得入迷,思考这一抹青绿,如何经烈火烤、反复炒,才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青叶入锅时还带着山野气息,经在灼热的锅中翻、抖、捺、压……就收敛了青涩,收束成扁平挺秀的模样,脱去了山野的朴拙,成就了儒雅之态。我很想再睹炒茶之妙景,可惜此时已过采茶时节,只能待来年了。
欲了解西湖龙井的文化,得到西湖龙井茶博物馆一观。一进门,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便递给我一盏新沏的龙井。前台的讲解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博物馆的来历及茶叶挑选和泡茶等知识。我一边听讲,一边品茶,一边观展。在氤氲的茶香中,古老的制茶器具静静陈列,墙上的图文讲述着龙井茶的千年故事。博物馆分3个展区,1300余件藏品,无声地述说着代代相传的制茶技艺。一面墙上,写着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10个大字,并配以图文,这是西湖龙井茶炒制工艺的核心和精华,俗称“十大手法”。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也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讲解员介绍,博物馆每逢节假日还设有茶叶采制、龙井茶炒制、茶艺学习和茶叶包装等“非遗”培训体验活动,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寻访西湖龙井茶的途中,我还顺便去了其他几个有名的茶区,感受了杨梅岭的陡峭、翁家山的沉静、虎跑泉的清寂以及云栖竹径的幽深。
歇脚的时候,我端起一盏泡开的西湖龙井茶,不觉凝神遐思。遇茶,访茶,品茶,问茶……无论是九溪烟岚,龙井石泉,梅坞晨露,还是博物馆里那些沉默着的透着文化气息的馆藏,都化在这一盏清茶里。焦躁烦闷时,便去泡一壶西湖龙井茶吧,滋养心灵,消解疲惫,心事也能随叶片沉浮渐渐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