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笙
在福建建瓯(古称“建州”),只要抬起头,总能看见山。连绵的山岭间,又总能找到竹子的踪迹。茶竿、箬叶、毛竹、雷竹……随山势此起彼伏,让建瓯成了一整片广袤的竹林。
某个沾满露水的清晨,一根其貌不扬的竹竿被送出了重山。它会有怎样的未来呢?风动竹林,数不清的竹叶尖尖轻轻摇动,仿佛在竖起耳朵探听。这片竹林里,各种各样的竹子前途五花八门,实用如筷子、椅子,精致如竹编、竹席,当然,更少不了颇受人喜爱的竹笋……建瓯因此声名远扬,有了“中国笋都竹乡”的美誉。
餐桌、客厅、指间,谁都说不清,这根竹子最终会走向哪里。出乎意料的是,它并未走远。方才下山没几步路,建瓯境内,寻常人家,就可见竹子被削去旁枝和竹叶,只留下十来米高的主干。它们在等待阴干。等待的日子里,竹子心生忐忑,既为不能大展宏图,更为莫测的前途。
时间和水分一起偷偷溜走,一位老人来了,为它涂上层层清漆,刻刀在它身上来回雕刻,日光穿过,竹竿上留下许多处不同的精妙镂空。有人在它头顶插上小旗,再戴上红绸六角宝塔,最后将一片朱红长幡系上。不知是谁单手将它立起,直冲云霄,一根高瘦的竹竿,竟被打扮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且瞧,头顶旗似红缨,红绸六角宝塔形似后兜,不正是将军的帅盔吗?长长的红幡是将军的披风,身上的图样是将军的勋章,而这样气宇轩昂的将军,还不止一位呢。整装待发后,竹子和更多的将军会面了,大家身量相当,只有背后的长幡轻微不同,一条写着“建瓯:竹子之乡”,一条标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子在其中终于看见了自己的新名字——建瓯挑幡!
300多年前,郑成功的战船由闽地直指台湾,势如破竹。一场战役后,战场上散落的战旗被建瓯人拾起,绑上高竹。长幡舞动,一为庆祝胜利,二为悼念逝者。300多年后,建溪之畔虽不见郑将军的身影,但旧挑幡幡竿如古战场的幻影随流水奔腾不息。2008年,中幡 (建瓯挑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如今,“战场”在建瓯建州古城前的空地上,十来根挑幡同时列队,是移动的壮观竹林,更是一支叫人震撼的“将军”队伍。恢宏乐声响起,十余人同时抱起十几公斤重的长竿,用手掌上下翻动。挑幡一会儿立地,把大地当鼓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咚咚声。一会儿像要顶天,人高几尺,幡高几丈,一根挑幡就是一座三层高塔。乐声渐高,挑幡在不同人的掌中、怀中、头顶跃动。那云淡风轻的一送更是绝技中的绝技:一根根挑幡“跳”上表演者的牙齿,表演者仅凭齿力,便让长竿在高空中岿然不动,几经腾手,再重重落地。此时,挑幡又像一支支竹笔,在脚下的大地上刻下了建瓯挑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