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家庭周报百花园 重读吉鸿昌家书 文/李平 上海公用电话史 文/沈轶伦 

第7版:百花园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6 月 27 日 星期五   07

上海公用电话史 文/沈轶伦 

▲曾经是潮流先锋标志的初代手机,笨重的“大哥大”。

早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上海就有了公共电话。

当时,丹麦商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租界建立首处电话交换所,营业范围为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部,属于公共租界工部局管辖地区。这台电话机任何人付费后即可使用,由此上海市民开始认识了公用电话这一新事物。

毕竟,此时家装电话还是新鲜奢侈的事物。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商上海华洋德律风公司私人住宅电话不过6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增至100多线。至1920年,上海全市电话用户1万余户,其中一部分由酒菜馆、旅馆、茶馆与夜总会等所装,常供他人借打并收取费用,逐步形成一批可供公众使用的电话。

1930年末,上海电话局奉令设立公用电话以利民众。次年元旦起,在辖区内的闸北、南市与江湾等电话局所共装设公用电话4部,同时委托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该行小东门、老西门两分所代办公用电话2部。1932年《上海市代管公用电话办法》正式实施后,上海电话局陆续在南市与闸北等地发展代管性质的公用电话52部。截至1936年底,上海的华界地区公用电话124部,租界地区公用电话213部。

上海解放后,1949年末市区公用电话共436部。1951年达1515部,为解放初期公用电话数的3.4倍。

到1982年末,上海公用电话总数已达5140部,占全国总数的1/3,居第一位。

1983年上海地区全年通话和传呼次数高达1亿次。街头巷尾,一个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传呼通信网已建成。

在解放前的上海,电话公司职员可谓“金饭碗”。要进电信部门当员工,普遍需要高小以上文化程度。据1947年上海电信局和上海国际电台的统计,当时两单位共有职工3046人,其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的有363人,占职工总数的11.9%;高中毕业的有1335人,占43.8%,这学历水平在当时堪称高水准。不过,管理公用电话,就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

20世纪80年代,全上海120个街道全部办起了公用电话,共计有2030处服务站,每个街道平均有传呼点17个,基本上做到了市区住家都能传呼到人,一户不漏。上海大大小小弄堂口的小亭子里,放在窗口的一台台橙色传呼电话成为一代上海人心中的记忆。而管理这些公用电话的传话员,则构成上海另一道独特的都市风景线——这就是当时上海拥有的一支以万余名退休工人为主体的公用电话服务队伍。

2020年,《解放日报》记者在题为《上海最后的传呼电话》的一篇报道中,曾这样描述过传呼电话的“极盛时期”:

传呼电话前,打电话的人经常排队。电话费不便宜,打一次电话相当于一副大饼油条。“懂经”的人,电话里长话短说,一两分钟能挂机;碰上“拎不清”的或者小情侣“煲电话粥”就要“急煞人”。当电话亭门口排起长龙,即使有3个传呼员也忙不过来……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速度的加快,上海人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电话洽谈、电话约见、电话代步、电话联络……电话越来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居民通信联系依旧主要靠公用电话,但那个时候的居民肯定想不到,短短几年后,无线寻呼的发展几乎达到顶峰。而到千禧年之后,人手一部手机的潮流已呼之欲出。此时,距离上海私人电话拥有量仍在10%以下的年代,仅仅过去10余年。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