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浩于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群山间逶迤而来,在奔流到甘南草原与黄土高原边界时,突然放缓脚步,紧贴着丹霞崖壁,画出一道几字形的大弯。而后,它转头流入川道,被人工所筑的大坝拦住去路,聚集在这两山夹岸的湖泊。
这里是甘肃永靖的刘家峡水库,因与炳灵寺相接,也被人们称为炳灵湖。从卫星地图看去,刘家峡水库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的璀璨明珠。
我们从大坝码头乘坐游船,溯流而上,在引擎的轰鸣声中驶向水库深处。向西一公里的地方,便是黄洮交汇。发源于青海的洮河从碌曲县西部流入甘肃,穿过甘南草原,在岷县向北折返,越过陇西高原,最终在刘家峡库区汇入黄河。每逢汛期,从陇西高原风尘仆仆而来的洮河裹挟大量泥沙,一头扎进黄河的怀抱。黄色的洮河、淡绿色的黄河交汇后,并没有融合为一,而是继续保持黄绿两种颜色前行。令人惊奇的是,这里的黄河不是印象中浑浊的样子,反而明澈如镜。在这里,洮河为黄河注入了土黄的生命。那些土黄,或者说是金黄,抑或是像我们皮肤一样的黄色,如颜料般在水中自由散开,层层晕染,最终形成黄洮交汇的奇观。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黄河上游修建了刘家峡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后,不仅为甘青宁地区提供了强大的电力,照亮了千家万户,还在防洪、灌溉、养殖、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汛期时,水库敞开怀抱,将多余的洪水储蓄起来,减轻了下游的防洪压力,让千百年来黄河安澜的夙愿得以实现。到了旱季,人们将黄河水引入农田,让沿岸千万亩土地得到滋养。听向导说,如今水库中黄河鲤鱼、草鱼、鲢鱼种类繁多,自从当地开展渔业养殖后,既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增加了渔民收入。
继续向着黄河上游驶去,河道渐渐宽阔起来。船舷在水面划出数道灵动的水痕,用手触摸,丝丝清凉。两岸壁立的丹霞岩壁,在岁月风化中呈现赭红、浅黄的色彩,水面碧波如镜,倒映着丹霞与流云。偶然一只飞鸟掠过水面,惊起涟漪,将这幅山水画卷揉碎又重组。近些年峡区生态得以恢复,鸟类不断来这里栖息,不完全统计有鹭鸶、红嘴鸥、绿头鸭、黑颈鹤种种,刘家峡变成了人鸟和谐相处的乐园。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办民宿、农家乐,推出垂钓、游船观光,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拐进峡口,巍峨的姊妹峰矗立在前方,远处石林千峰竞秀。红砂岩壁上,在大自然的蚀刻下,形成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岩洞。停船上岸,向着石林深处走去,炳灵寺石窟向我们缓缓揭开了面纱。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展现了中国石窟早、中、晚期壁画和塑像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离开炳灵寺石窟时,落日融融,天边一片绯红,残阳抚照着石林。在这山水之间聆听,目送着黄河远去。突然明白,历史如同这永不停歇的河流,在这丹山碧水间,用人文与生态共同书写了跨越千年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