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狠狠地治愈了当下的我:女生得了抑郁症,没食欲,没动力。
她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甚至很多次有过不好的想法。而她老公,每天早起给她做好早餐,叮嘱她吃饭,自己再出门上班。期间会发很多次微信,关心她吃了没、睡了没,即使她总是不回复。到了晚上,他会带她之前最喜欢吃的东西回来,想着法子给她制造惊喜。
虽然她还是无法开心起来,并不停地自责:“我好累。”“我是不是很没用?” 但他总会摸摸她的头,抱着她轻声安抚:“会好的。”“怎么会呢?”“没关系的。”
在一个深夜里,她哽咽着问他:“你也很累吧?可你为什么总是陪着我?”他说,刚上大学的时候,自己无法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是她总陪着他聊天、吃饭、看电影,逗他开心……一点点将他残缺的灵魂拼凑回来。“如果没有当时的你,我想,我也走不出来了。”说完,女孩哭了,两人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看完视频,我很羡慕他们。好的关系,是相互救赎、相互治愈的。治愈系伴侣,如果能遇见,很幸运。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得到,还要学会给予。
原生家庭不幸的人能成为“治愈系伴侣”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
一些人在恋爱后和伴侣的关系,会变得和父母之前的关系很相似。而有些埋藏已久的童年心理创伤,则会在伴侣面前展露无遗,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痛苦。所以,太多原生家庭或童年不幸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压根不敢进入关系,更别说成为“治愈型伴侣”了。
创造治愈系关系的第一步,是你愿意相信:即使原生家庭不幸,即使受过伤,你也是有能力治愈别人,有机会被别人治愈的。
每个人都是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的。
我们的人格底色、生命现状都与过去的经历息息相关。原生家庭能在一定程度塑造人,却不能决定人的一生。父母只是陪我们走过了人生的前半程,后半程的路我们依然有能力自主选择。比找治愈系伴侣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自愈特质”。
遇到治愈系伴侣,是一种幸运。但所谓“幸运”,就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所以,比找一个治愈系伴侣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治愈特质”。这种治愈特质,能够治愈伴侣,更能让你先疗愈自己。先好好爱自己,才能好好爱别人。不断提升内在,让自己的状态好起来,也更容易拥有“治愈系关系”。
如此,我们可能需要具备以下3种心理特质:
1. 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有治愈特质的人,首先要有稳固的价值感来源,或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在家庭内部,能承担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功能。在家庭以外,面对挫折时,能自我调整,积极主动适应环境。
那自我价值感该如何建立?
很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和自己不喜欢的那一部分特质对抗。这会让你越来越否定自己。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相信别人具备的一些特质,你也有。你具备的一些特质,别人却可能没有。慢慢浇灌那个匮乏的内在自我,才能有余力去滋养关系。
2. 有一定的“松弛感”
生活总是琐碎、不安的,所以更需要两个人用正向的情绪和心态去面对。有松弛感的人,擅长把关系往积极的方向引导,最后形成一种彼此治愈的关系:被别人轻盈地爱着,也轻盈地爱着别人。
如果你本身不是那么松弛的人,怎么办呢?试试培养自己的“积极信念”。
比如在内心常对自己说:“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的”……
发现自己的优势及资源,比如勤奋、有创造力、乐于助人……
有意识地去感受那些滋养你的事物,让你的内在感受好起来,松弛感便随之而来。
3. 有很强的“涵容能力”
一个涵容能力好的伴侣,内在就像有一个稳固的容器。能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能腾出多余空间,容纳另一半的负面情绪。说实话,以前的我是一个重度焦虑的人,常常抱怨,很负能量。是男友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
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认为:人在生命初期,是没有能力自己加工感觉情绪的。这就需要父母接住孩子传达的各种信息,感知他们的情绪,翻译成他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再传达回去,从而让孩子渐渐习得涵容能力。
缺乏涵容能力,该怎么办呢?
从心理学上来讲,童年之后,涵容能力仍有希望通过良好的关系重新发展。一方面,它会让你把过去在关系中受到的创伤,投射到新的关系中。你就有机会收获与之前不同的关系体验,获得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另一方面,从自身涵容能力好的人身上,你也可以学到他们是如何应对自身情绪的。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做别人的“情绪容器”。所以,一旦情绪负载超过你和身边人的承受限度,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治愈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看过一句话:“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想要达成治愈系关系,需要双方一起努力,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1. 允许对方做自己
治愈系伴侣,能够看到真实的对方,而不是强行让他人符合自己的期待。这种从心出发的尊重与陪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借着爱的名义,去控制和剥削对方。
2. 双方要互相扶持
伴侣之间相互扶持,可以带来更强的信任感、提高自尊心和自我肯定感以及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我想起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婚后5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由丈夫髙野工作养家,妻子小晴则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画漫画。但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丈夫看似平静的内心渐渐失衡,一度因抑郁症企图自杀。从没有出去工作过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果断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她会在丈夫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说:“没关系,如果努力很痛苦的话,那就不要努力了。”
她会在劝说丈夫辞职的时候说:“地铁这么挤,这么多年你可真能忍啊!从明天起就你就不用坐啦。”最后,丈夫也在和妻子相互扶持的道路上,获得了久违的快乐。“一步一个脚印地经历生活,不贪心地用每一滴的辛苦换每一点的幸福就好。”
祝愿我们,都能遇到治愈自己的“那个人”;如果不能,那我们自己就可以成为“这个人”。
(一颗多肉 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