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家庭周报情感 婚姻潜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夫妻关系,越来越“靠不住了”? 陪孩子写作业最忌讳3件事, 很多家长喜欢做

第8版:情感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25 日 星期五   08

婚姻潜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夫妻关系,越来越“靠不住了”?

▲资料图片

年轻人和老一辈的婚恋观,是不一样的。看到一位女网友的经历。

她跟丈夫结婚6年,丈夫一直以来的人设和对家庭的贡献度,的确都能让她满意;虽然说平日里经常出差,但每次回来,都会抽出一切空余时间陪伴她和孩子;她从外地嫁到老公的城市,心甘情愿为爱放弃老家的铁饭碗,来到老公家做“全职太太”。对这段婚姻,她一直拥有安全感、自信和归属感。

直到某段时间老公频繁出差,加上回家对她和孩子的态度也大幅度转变,她意识到婚姻不对劲了,才偷偷地翻看丈夫手机。结果,这一看天塌了。她看到老公在出差期间,去“吃了快餐”,消费记录也有各种异常。这件事对她是剧烈的打击,直接摧毁了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婚姻。

她把事情分享出来,希望网友给她支支招。

大多数人的评论很统一:趁着年轻,坚决离,必须离,原则性问题不能让步。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案例。

一位太太50岁,同样是对婚姻失望,丈夫经常不回家,在外面有了女人。我问她:孩子都长大了,你为什么不离婚呢?她支支吾吾回答:“一辈子就这样过吧,身边的姐妹们哪个不都是凑合过的?”

我发现,年轻人(90后和00后)对待婚姻的态度很明确:“过不好就离,谁也不惯着,谁劝也不好使。”他们有坚硬的态度,也有结束婚姻的勇气。

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离婚似乎是一件难以启齿的、难以接受的事情。

其实,这是两种观念的触碰。

年轻人的婚恋观:婚姻就像买衣服,不合适,有问题,那必须要退掉或者换掉;宁可不要这件衣服,选择别的款式,也不能接受卖家给的那一星半点的赔偿。

老年人的婚恋观:优先去缝缝补补,换还是退不仅麻烦,而且自己也没有话语权。在婚姻里更弱的人,就不敢提离婚。

婚姻关系的本质,不就是“合作关系”吗?就像合伙做生意,你们各自带着钱或资源入局,这就是正资产;经营好了,合作好了,资产越来越多,婚姻自然就稳固。而如果你带进婚姻的成本,不仅没有正收益,还越来越少,直到让你赔光,这个时候你愿意吗?你能接受吗?一眼望下去,根本就无法跟对方建立起好的合作关系,再拧巴着,只会把你兜里仅有的也掏空。

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离婚是首选。

可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呢,为什么不敢离婚?

第一:要面子。

极少有人能真正打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束缚”。四十多、五十多、六十多还提离婚,这对他们而言是尊严扫地。一旦周围的人知道离婚,对他们尤其是女性的冲击是巨大的。

比如:“一把年纪了还离婚,不知羞。”“这么大了,一辈子都过来了,怎么不能凑合下去?”

最为关键的是,子女的态度。有些子女明知道父母婚姻是煎熬,每天生活在对抗中,依旧不支持父母离婚;甚至说:你们离婚就是自私,就是不考虑我们的感受。

说白了,都是面子。

活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里,丢掉了自己的框架和主体性,这是悲哀的。老一辈人的婚姻:不丢掉命,似乎就能凑合过,也不管经历了多少委屈,付出了多少代价。

第二:离婚后,未必比现在过得好。

就算和对方离婚,再找下一位,也不一定比现在好;既然都不好,那就没必要离开了。

第三:离开后,自己没有独自生活下去的能力。

比如:没钱生活,没有独自面对生活的经历,没有勇气,没有经验等。

有多少人,是真正为了自己,真正考虑了自己的感受呢?

当下婚姻的不稳固,本质上是“需求不一样”。

如果说,老一辈人将婚姻视为“深度关系”;当自己老了,孩子不在身边,还要靠对方给自己提供帮助,就是找一个人能相互搀扶、相互信任、相互依赖。

可在年轻人眼里,婚姻就是合作;既然是合作,就有赢,有输。赢的话,就会好好合作;输的话,那就要结束合作。

这才是本质。

真正有能力、有主体性、有勇气的人,并不会将婚姻视为“唯一的路”;他经历了一次婚姻,结束了这场婚姻,未必要找下家。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自己缺什么、拥有什么;才能明白,什么样的合作适合自己,而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婚姻合作。

(亦开怀说心理)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