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家庭周报情感 跟亲家来往,这5句话尽量别说 孩子跟奶奶更亲,当妈的要怎么“抢”回教育权?

第8版:情感 PDF原版PDF原版
下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五   08

孩子跟奶奶更亲,当妈的要怎么“抢”回教育权?

▲资料图片

因为现实原因,不少家庭是老人帮忙带孩子,除了生活习惯、育儿观念的差异可能引发矛盾,很多妈妈还会焦虑孩子跟奶奶亲不跟自己亲。

明明下了班就往家里赶,做辅食读绘本,已经在尽量多地陪孩子了,但孩子还是跟奶奶更亲。当孩子哭着要奶奶不要妈妈时,失落、心酸,心里打翻了十坛醋,恨不得质问孩子为什么。

看着孩子的小手坚定地伸向奶奶要抱抱,这种不被需要的感觉很痛苦。是孩子不爱妈妈了吗?怎么才能“夺”回孩子的心?

为什么孩子会跟奶奶更亲?

这其实与孩子的依恋发展有关。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依恋的对象也不局限于父母。

宝宝0—6周,前依恋阶段:虽然已经能辨认出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还没有开始产生依恋,也不会介意留在一个陌生人旁边。这时候一般就是谁抱都行,妈妈抱舒服,奶奶抱也惬意。

6周—8个月,“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开始形成信任感,知道养育者会对他们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会对熟悉的养育者做出有别于陌生人的反应。这时候能对妈妈和奶奶做出不同的反应,陪伴时间和陪伴质量决定了之后一段时间内,孩子跟谁亲的程度。

6—8个月到18个月—2岁,明确的依恋阶段:对熟悉养育者的依恋已非常明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这时候如果是奶奶带孩子,孩子跟奶奶产生了依恋关系,就会跟奶奶更亲。如果强行不让奶奶哄睡或者陪伴,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哭闹、烦躁不安,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说“要奶奶”之类的话。

换个角度想,奶奶是真心爱孩子,平时也对孩子非常好,孩子才会跟奶奶亲。学会感情的付出和回馈,这是应该高兴和放心的事。何况跟奶奶更亲不代表孩子不爱妈妈,每份爱都是独一无二的。

等孩子再长大一点就会发现,孩子跟谁亲也是阶段性的。他们心里的小天平很简单,“谁对我好,我就跟谁亲”,一段时间跟奶奶亲,一段时间最爱爸爸,过段时间谁都哄都不行只要妈妈。

初衷都是爱孩子

养育孩子不容易,尤其是父母双方都需要上班的情况。合适的保姆不容易找,幼托机构少而贵,全职压力太大,这都是现实的问题。

我们这辈不少人也是被老人带大的,有过很多温馨幸福的时刻:不管多晚喊饿,奶奶都会起来做吃的;晚上不肯睡,奶奶一遍一遍地轻轻摸背哄睡;喜欢喝牛奶,奶奶自己舍不得吃省下来给孩子喝……

老人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从原来的社交圈、熟悉的环境连根拔起,在体力和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带孩子确实很不容易。

我曾经在小区看到年迈的老人带孩子,走路都佝偻着,颤颤巍巍拿着水壶跟在孩子后面。如果不是出于爱,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本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一起生活肯定会有摩擦。如果跟老人的育儿观念有冲突,比如要不要喂饭,用尿不湿还是尿布这类不会对孩子造成危害的习惯,可以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理解他们时代和经验的局限性,多进行沟通。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沟通总归比吵架好。

当然如果是错误的育儿方式,比如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偷偷打骂孩子、用危险的偏方,甚至挑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则必须坚决制止。爸爸也应该支棱起来,不和稀泥、两边糊弄,处理好家庭关系。

妈妈应该怎么做?

含辛茹苦生下宝宝,却不是跟妈妈最亲,是有点心塞。妈妈的“护崽“心态可以理解。

但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和奶奶作为“项目管理人”,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不需要把奶奶当成假想敌。

如果想跟宝宝更亲近,妈妈可以增加高质量的陪伴时间。下班了尽量放下工作放下手机,创造有趣的亲子游戏。跟孩子一起躲猫猫、做手工,一起做甜点、做饼干,去游乐园、公园野餐,读绘本、哄睡,用时间、耐心、陪伴来增进情感联结,孩子自然会慢慢跟妈妈亲。

要相信,孩子某一阶段不让妈妈抱、不跟妈妈亲都是暂时的。TA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属于谁,家人能给孩子的就是爱、尊重和支持。

而除了父母、祖辈的爱,随着孩子长大,TA还会需要同伴、师长、爱人的爱。爱是生命的火焰,学会爱与被爱探索世界的开端,爱当然是越多越好。

(欧茜)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